十堰市科技局加快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
今年以来,十堰市科技局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牢固树立支点意识,持续提升能力作风,引导干部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开拓创新,以“拼、抢、实”的作风,锚定加快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目标,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奋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着力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为湖北建成支点贡献十堰科技力量。
加速创新平台提质,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
一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坚持以“用”为导向,打造集技术聚焦、产业转化、人才引流和资本聚合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推动产学研用高效协同,实现进驻企业3745家,发布需求2724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建设离岸科创中心,对接北京、上海、深圳、雄安新区等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在十堰本地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是加速汇聚高能级科创平台集群。重点支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创新中心、专精特新学院等平台发挥作用,强化共性技术研发能力。相继建成十堰高新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部件智能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清华大学(车辆国重)—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商用车智能驾驶联合研究中心、电池关键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丹江口引调水工程生态环境效应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高能级平台,新增3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由中庸电力(郧西)集团组建的十堰首个电气工程领域新型配电技术与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论证,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聚焦科技项目,加大研发投入。加大“两重”项目及省级、十堰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谋划力度,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关键技术攻关。2025年一季度,获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总资助经费1300万元,项目数和资助额同比增长61.9%和177.2%。
二是聚焦数字经济,突破核心技术。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实施“电子信息制造业倍增工程”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研发智能驾舱、汽车动力总成电子控制系统等高端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三是聚焦产学研服务,深度融合赋能。通过“双进”活动,组织重点企业与高校精准对接技术需求,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建立“一个产业一个专家团队,一个企业一个科研中心,一个高校对应一批企业”创新机制,有计划、分产业、常态化开展技术需求对接,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14个项目获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项目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创新科技金融。主动谋、主动为,升级“科技创新贷”,修订《十堰市“科技创新贷”管理办法》,构建“政府+担保+银行+企业”四方联动机制,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专项等政策,并通过“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优化奖补资金分配效率。一季度科技金融信贷投放3000万元以上,累计为科技企业办理“科技创新贷”“创新积分贷”等各类贷款193笔,落实融资需求9.02亿元。
二是协同保障人才与政策。推动科技人才项目化,引导科研人员将项目落地产业一线,支持“十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人才与产业需求对接。税费优惠加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跑通了500万元“湖北省科技人才贷”,进一步降低科技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门槛和成本。
三是提升科技服务效能。创新推广“保姆式”服务模式,开展企业研发经费填报培训、高企培育“春晓行动”,提供“一企一策”指导,一季度入库高新技术后备企业280家,注册企业320家。建立市县联动的高新技术产业运行监测机制,动态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