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科技局:创新举办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 助力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
今年以来,十堰市科技局聚焦十大千亿级产业体系建设,坚持小切口彰显大作为,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推动研发活动和科技成果“企校双进”,助力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至目前,已举办专场活动11场,发布科技成果214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50项,促成合作签约133项,成功签订4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金额7035万元。
一、聚焦产业需求,精准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
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围绕数字经济、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循环经济、绿色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常态化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活动。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邀请清华大学李克强院士团队走进东风商用车,聚焦“商用车智能驾驶领域高速场景下的预测和规划技术”“智能节油技术”等4个项目进行科研攻关,确保科研项目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实现供需两端精准对接。在绿色食品饮料领域,华中农业大学向十堰茶叶、食用菌企业集中推介“富硒技术加工富硒黑茶”“武当山茶资源多样化利用”等20余项先进技术成果。在新型电池领域,湖北汉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泰璞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与浙江大学、湖北大学等单位达成合作16项。通过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十堰专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平台运行以来,累计进驻企业3748家,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85家,发布科创需求1475项,跑通案例877项。积极探索“域外创新孵化+十堰转化制造”思路,建好用好深圳、上海、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目前累计入驻企业、研发机构102家。
二、探索机制创新,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花”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赋权改革、模式创新、协同攻关等,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双向奔赴”。一是稳步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今年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所得净收入95%归研发团队,成功激活专利转化94项;汉江师范学院推行“科技副总”机制带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5个;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轨绩效”,促成高校与企业签订横向课题研发合作协议144项。二是创新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针对企业具体技术问题,启动实施灵活、精准、高效的“轻骑兵”行动。湖北伟世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达成合作,共同攻克电动滑轨智能控制技术难题,短短数月,汽车座椅滑杆日产量提升至1万根,生产效率提高了40%。三是协同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形式,加快新能源正极材料、新一代动力电池、智能线控底盘等关键技术攻关,以关键技术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强化服务支撑,构建齐抓共管“长效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协调抓总、做好顶层设计,着力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保障体系。一是围绕产业定计划。聚焦“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年度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活动方案和系列子方案,发挥全市各县(市、区)科技创新和成果交易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形成“市县联动、校企一体、协同发力”工作格局。二是围绕平台促转化。近年来,依托“湖北中程科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与东风公司共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与在堰企业共建139家省、市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这些平台发挥各自作用,实现成果转化94项,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布局。三是围绕活动塑品牌。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为品牌载体,发布科技创新政策、举办重大活动、推介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合同交易,持续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筑牢以科技创新引领十大千亿级产业发展根基。
下一步,十堰市科技局将高质量办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大会暨第12届中国科技服务业论坛,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活动成效,在提升供需对接精准度、科技成果转化率、项目落地实效性上发力,为十堰服务支点建设,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贡献更大科技力量。
附件: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