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宜昌市通过系统性部署智慧农业体系,全面推动春耕生产提质增效,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呈现多点突破态势,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显著提升。
一是智慧平台构建新型管理模式。依托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搭建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现田间数据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据测算,该平台可降低生产成本10%-20%,在当阳市草埠湖镇等重点区域完成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2.8万亩次,作业效率达每分钟200延米。宜都市枝城镇洋津畈村建成3600平方米智慧大棚,集成智能水肥系统、环境监测终端,实现羊肚菌种植与水稻育苗无缝衔接。通过手机端远程调控温度、湿度及水肥供给,年育苗能力覆盖7000亩稻田。
二是基础设施升级夯实生产根基。秭归县推广微润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建设山地运输轨道系统,降低人力成本70%;引入自动化分选线,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脐橙清洗、分级的全流程数字化,单线人工成本降低83%。当阳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田块规整1.2万亩,配套建设智能灌溉系统,受益农田亩均增收突破200元;农资储备体系实现数字化管理,当前储备水稻种子150吨、农药10吨,建成“一站式”农资配送网点27个,完成有机肥集采配送58吨、复合肥14吨。
三是科技创新应用取得实质突破。当阳市组建农技应急服务队42支,推广“一喷三防”技术覆盖面积15万亩,小麦、油菜一、二类苗占比分别提升至90%和92.6%。淯溪镇试点推广恒温催芽技术,出芽率达98%,预计实现增产20%。坝陵街道建成智能化育苗工厂,配备自动播种机组6套,单日播种产能达60万株,结合智能物联系统实现菜苗存活率99%。
2024年,宜昌市智慧农业覆盖率已达68%,宜都市、秭归县入选湖北省十大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典型案例,夷陵区柑橘数字化应用纳入省级重点推广项目。下一步,宜昌市将通过科技创新持续赋能,以智能装备推广、机械化作业和精准管理等多项举措构建现代农业新格局,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