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政府网 ||邮箱|计划管理|工作后台 |登录|注册

2006年湖北省科技厅工作总结

2006年湖北省科技厅工作总结

2007-11-02 15:31 湖北省科技厅
索 引 号 011043145/2019-15809 分    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湖北省科技厅 发文日期 2013-09-23
文    号 有 效 性 有效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直各部门、各市(州)的大力支持下,全省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型湖北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年初与省政府签订的各项工作目标全面、超额完成,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据统计,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81.8亿元,超出目标值(630亿元)8.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9%,超出目标增幅(18%)7.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幅5.9个百分点。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3.5亿元,超出目标值(270亿元)5%;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9%,超出目标增幅(20%)1.9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209亿美元,超出目标值(5.8579亿美元)74.2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增长96.7%,高出目标增幅(15%)81.7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外贸出口平均增幅56.1个百分点。全省专利申请量达到14576件,超出省政府目标值(13260件)9.9%;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增长26.7%,超出目标增幅(15%)11.7个百分点。全年共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778项,超出目标值(650项)19.7%。

  ――科技创新的环境不断改善。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去年5月,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对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湖北进行了战略部署和全面动员。一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党政一把手自亲抓,大力营造良好氛围,合力推进自主创新,我省科技事业已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省共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778项,申请专利14576件。我省在全国的科技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去年我省又获得“国字牌”称号6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创业服务中心2家,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2006年,我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获得了较大增长,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尚未下达外,我省已获得国家资助科技经费5.32亿元。特别是在体现自主创新实力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去年我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立项支持的经费分别达到2.2亿元和1.64亿元,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6年,省级科技计划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以培育和提高我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共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82项,安排财政科技经费2762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6%(比上年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8.2%提高到9.09%(原定“十一五”期末10%的目标可提前实现)。

  一年来,厅党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改革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团结和带领全厅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创新型湖北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创业的基础平台。

  一是知识创新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2006年新建了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通过初评。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0个。通过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省部共建实验室的建设,形成了较完善的基础研究基地,为我省的自主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科技成果转移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省新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0家,有3家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科技创业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至此,我省已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家;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由省科技厅(占20%的股权)、省国资委、武汉市国资委和东湖高新区联合投资3000万元设立的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为科技产权交易搭建了平台。

  三是科技创业平台开始形成体系。2006年,我省有2家科技创业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有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3家,省级创业服务中心18家。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支撑体系。

  四是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完成了长江技术经济信息网(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华中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馆文献中心和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的连接,完成了“四网”互联互通,实现了跨系统信息资源集成,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面向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在全面推动省内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工作的基础上,正在形成“华中地区大型仪器协作联盟”,我省作为牵头省份已建成并开通了门户网站,形成了区域协作共享网络系统。软件开发与测试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的几个系统子平台也基本完成,湖北省软件测试中心实现了与平台的集成,具备了基本的服务功能,已投入试运行。光电测试平台整合了国家光电实验室等光电领域重点单位的仪器设备300多台套,总价值达两个多亿,已基本具备了对社会开放服务的功能。

  五是创新创业融资平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科技软贷款工作正式启动,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和湖北省科技投资公司利用开行100亿元贷款的平台有力支撑了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实施“五个一百”工程,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经市州推荐和专家评审,我厅组织筛选确定了“五个一百工程”的入选企业和项目,并建立了100家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企业、100家重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信息库和技术需求信息库,以及首批25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集成和支持力度。

  一是省级科技计划向企业集成。在2006年省级科技计划安排中,由企业承担或企业参与的项目资金达到1.87亿元,占到了全部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71.6%,其中面向“五个一百”工程企业安排重点项目162项,合计安排经费1.115亿元。特别是首批启动的1亿元省重大科技专项共安排了13个项目,其中11个项目由“五个一百”工程企业承担,共安排财政资金8200万元。

  二是引导企业成为投入的主体。发挥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银行和社会资本投入企业技术创新。据初步统计,去年我省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占全省科技经费筹集额的60%。1亿元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的13个项目引导银行向企业贷款6.85亿元,项目实施后预计年销售额70.2亿元,年利税额12.4亿元。

  三是推动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需求对接活动,促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累计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幅。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们以实施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为抓手,突出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和汽车、钢铁、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支柱产业的升级,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06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6%(比上年增长了两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8.2%提高到9.09%(原定“十一五”期末10%的目标可提前实现)。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全省经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68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过亿元的企业201家,分别较上年增加了4家和23家。

  三是全省高新区发展整体提速。2006年,全省13个高新区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7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高新区累计实现利税141.6亿元,财政收入4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和25.7%。其中,东湖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7.9%,占到全省13个高新区总数的53.2%。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我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建了100亿元规模的科技投融资平台,目前已贷款14亿元用于我省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区的硬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二次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各高新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产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东湖高新区全年共引进外资项目53个,其中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11个,富士康、中芯国际芯片等项目均已进入实施阶段。这些项目的引进,完善了光电子产业链,提升了光谷的制造业水平,壮大了光电子产业规模,对光电子企业的聚集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带动作用。襄樊高新区利用外资创下新高,2006年共引进项目67个,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了11倍。

  (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服务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农业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的新成果。2006年,组织实施了农林植物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优势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六大农业科技专项,取得重大农业科技新成果22项,选育审定粮、棉、油等农作物新品种22个。

  二是农村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完善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在全省开通了电信和移动两条农技110省级专家服务热线,建立了湖北农技110省级工作门户网站和300家“移动农村科技综合信息服务站”、1000个“联动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点”。加大了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力度,建成了湖北新农村科技培训网省级门户平台,发展省级星火学校29所,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9万人次,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9.6万人。组织举办各种科普活动近500场次,发放各种科普宣传资料、科技图书近300万份(册),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到村入户。

  三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效应明显。2006年新培育认定湖北省星火富民工程示范基地19个,省级星火示范基地总数达到101家。围绕促进区域支柱特色产业的发展,支持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省260多万农户科技致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水稻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累计增产粮食54万吨,增加直接经济效益7.8亿元,带动全省农民增收4亿元左右。南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入园企业突破200家,园区技工贸收入突破30亿元。园区示范基地达到12个,全年共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60多项,示范基地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四是推动县市技术创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2006年,省科技厅共安排县域技术创新示范重点项目经费300万元,另外集成各类科技计划资金1200万元,支持县市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和建设创新服务体系方面取得进展。据初步统计,21个示范县GDP总计超过千亿元,财政收入总计突破百亿元,新兴工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五)加强人口健康、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科技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湖北建设。

  一是大力加强生物技术与医药卫生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以新药开发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为重点,组织实施中药、化学药及新制剂、生物技术及产品开发。开展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科技攻关。如“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吸附百白破乙肝联合疫苗的产业化及关键技术开发”是国内唯一完成临床研究的项目。据初步统计,2006年获得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及新药证书15个, 4个药材基地先后通过国家GAP认证,我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21.3%。

  二是积极解决制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难题。以烟气污染及水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加大了对工业烟气除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和湖北省黄姜皂素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的建设支持力度,实施了大型燃煤电厂锅炉烟气袋式除尘设备产业化等项目,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重点开展了黄姜皂素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及工程示范,并就汉江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特色资源开发与循环经济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组织了若干重大课题。同时还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文化体育等领域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与应用,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依托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我省已建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

  二、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为主线,积极推进科技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努力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全面动员和部署创新型湖北建设,大力营造促进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2006年5月17-18日,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对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湖北进行了战略部署和全面动员。会后,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林区都以党委和政府名义召开了科技大会,部分省直部门和单位也相继召开了科技大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以创新的思路选择工作突破口,以有力的举措推动自主创新,以务实的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正在形成着力自主创新、合力推进创新型湖北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是全面优化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若干配套政策;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基本思路、战略重点、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这对于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创新发展和科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直有关职能部门正在组织制定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各市州也都结合实际出台了具体的贯彻意见和落实措施。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中央、省、地方配套,推进自主创新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

  二是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到71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2%。去年我省省本级科技三项费比2005年增长了近一倍,达到2.6亿元,其增幅之大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省份之一。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各市、县财政科技投入也有了明显增长。如鄂州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实际掌握的科技经费将比去年翻一番。全省21个技术创新示范县市去年新增科技投入合计突破1000万元。

  三是科技系统的整体工作得到加强。去年,科技部与我省正式建立全面、密切的部省合作机制,这是科技部加强中央、地方互动,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我省进一步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把科技、人才优势聚集到国家战略与需求目标上,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务实之举。省、市、县科技工作联动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日趋活跃,地方科技部门在推动区域科技进步与创新、引导和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积累了不少经验。科技部门与行业(部门)科技工作的协同机制不断完善,“五个一百”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科技兴贸、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等科技计划现在已经成为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的重要桥梁和手段。

  (二)积极推进科技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推行科技评价制度的改革。为了保证各项评审工作能够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现科技评价科学、客观、真实和准确,在三个基础性工作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第一,积极探索网上评审。我们在2006年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和奖励评审过程中全面开展了网上专家评审。第二,建立严格的专家回避制度,做到参与项目的完成单位和完成人员回避。在省重点实验室验收评估工作中,实现参评单位不派评审专家的单位回避制度。第三,是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外省专家库。目前,外省专家库的专家数量约有700名,涉及13个省市。在2006年自然科学奖的函评中,全部选取了外省专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面上项目评审中,也选取了过半数的外省评审专家。

  二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为了进一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我们充分利用省科技奖励的激励机制和影响力,在2006年的科技奖励评审工作中,通过引导和政策倾斜,加强了企业优秀成果的获奖比例。根据获奖项目的统计分析,在获得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成果推广奖的268项科技成果中,企业独立完成的科技成果为52项,占20%;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完成的科技成果48项,占18.5%。

  三是扩大科技开放,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的突破。主动走出去和请进来,推进重点科技领域和项目的国际合作。全年主动组织派出和积极参加省政府、省外办组织的20多个重点团组,以项目为纽带,采取参观考察、参展参会、项目合作、项目推介、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与交流,全年获政府间合作项目24项。为进一步促进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简化出国审批手续,会同省外办、省商务厅和省国资委调整了一批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直通车”审批。

  四是科技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由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这部地方性法规的施行,不仅对促进我省科普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有利的法制保障,同时对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湖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至此,由省科技厅提出并列入本届省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计划的科技立法项目已全部按时完成。

  五是进一步加强了对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在筹备召开全省科技大会期间,厅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赴各市县开展了深入系统的调研,了解地方科技工作情况和要求,推动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相关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市、县科技管理工作的培训和交流,8月份,组织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县(市)科技局长培训班;9月份,召开了各市州科技局长年中工作总结会。继续实施“县(市)科技信息平台建设专项计划”,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支持10个左右的县(市)建设科技信息平台,不断提高全省科技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不断地增加了对县(市)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通过省级各类科技计划特别是成果转化和开发产业化类计划的集成,投向县(市)的科技经费的比例逐年增长。进一步扩大县市实施省级相关科技计划的参与度。主要面向地方的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新产品研制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通过改进运行机制,增强了对区域科技产业化的引导示范作用。

  三、以建设和谐机关为目标,积极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科技行政能力和服务能力

  一年来,我们在积极推进各项业务工作,认真组织落实各项主要职能目标的同时,不断加强和大力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文明机关、和谐机关活动,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去年,我厅被省委授予“2004-2005年度省直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被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授予“2001-2005年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我厅还被其他主管部门授予多个先进称号。

  (一)坚持把党组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切实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

  一是加强厅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厅党组坚持从自身学习抓起,把中心组理论学习作为提高领导班子政治理论素养,提升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2006年,厅党组根据省委的要求和自身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了学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强化学习的效果。围绕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江泽民科技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先后组织了6次中心组学习活动。通过深入开展学习研讨,提高了中心组成员的理论政策水平、执政能力和服务全局的意识,推动了各项工作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厅机关及直属单位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学习、业务培训和先进性教育,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着力在提高素质水平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上下功夫,在学以致用、解决问题上见成效。

  二是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制定了《省科技厅党组决策重大事项议事规则(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厅党组决策重大事项的基本原则、议事范围、基本程序和要求。厅领导班子能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每个领导成员既能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又能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完成好本单位承担的各项任务。厅领导班子团结协调,能够正确处理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切实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整个领导班子团结和谐,能齐心协力地干事业。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组织生活,建立和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央、省委有关规定要求和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收集的意见、建议,建立和修订完善了科技管理、党建工作、机关内部管理三大类共24项制度。认真组织党员民主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规范了党费收缴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党员发展和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机关各支部和直属单位党组织建设,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四是全面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加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成立了公务员法实施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加强实施《公务员法》的组织领导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公务员法》的学习培训,完成了公务员身份登记及《公务员法》的入轨运行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培训培养力度,安排5名干部参加了党校主体班系统培训,派出4名机关干部到境外参加学习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及《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回避暂行规定》等3个配套性法规性文件,调整任用了部分干部,进一步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

  五是以党建促进群团工作的开展。发挥群团组织桥梁作用,加强工、青、妇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和对口扶贫帮困、“送温暖、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丰富了厅直系统干部职工的精神生活,推动了机关文化建设,增强了机关凝聚力,促进了和谐机关的建设。

  (二)以身作则,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反腐倡廉。

  一是加强教育,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根据省纪委等部门的统一部署,结合科技部门的实际,以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为载体,加强了党风廉政教育工作,厅党组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将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实施纲要》和省委《具体意见》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使厅直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普遍受到了较为系统的党性教育和廉政教育,进一步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按照省委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坚持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年初,厅党组与机关各处室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厅各直属单位党委主要负责人也相应地与所在单位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厅党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结合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活动,对党员领导干部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等廉洁自律规定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按照省纪委的部署,认真地组织开展了厅直系统反商业贿赂清理。从检查和清理的结果看,厅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及直属单位领导干部中没有发现违纪违规的问题。

  二是深化了治本抓源头工作,全面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厅党组将建立健全符合湖北科技行政管理工作特点的惩防腐败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加强全省科技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执政能力的高度出发,狠抓中央《实施纲要》和省委《具体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建立了“厅党组统一领导、驻厅纪检监察部门协调监督、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积极探索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的长效机制。在学习教育制度化建设方面,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厅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制度、以及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推动建立了政治学习与思想教育相统一、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促进的学习教育制度格局。在廉政建设制度化建设方面,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厅党组及行政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制度、厅党组议事规则、厅长办公会制度、直属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制度等。与此同时,以科技项目的申报、评审(评估)、立项决策、过程监理、效果评估以及科技奖励列为制度建设的重点,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启动开展了科技项目管理制度的清理和修订工作。在监督制度化方面,建立并严格执行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重要情况通报制度、信访处理制度、任前任中谈话和诫勉谈话制度、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追究制度等10项监督制度,以及对制权、管钱、用人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的措施办法,从源头上加大了制约监督的力度。

  三是重视信访举报和案件查处工作。2006年,我厅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举报6人次(包括省纪委转来群众来信)。厅党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支持并责成有关处室协助驻厅纪检监察部门调查了解情况,及时听取汇报,研究处理意见。

  (三)进一步加强了机关内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工作的规范化,保证了政务工作的协调高效运转。继续推行并进一步完善处室工作目标责任制,推动了机关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公文办理、会议组织、重大活动、档案和机要管理、政务督查、信访接待等工作的协调和办理,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有了提高。科技厅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有了明显改善,网上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速度,以及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了较大提高,较好地发挥了资料查询、网上申报、信息发布、网上宣传等功能,基本保证了业务工作的需要。

  二是认真抓好老干部工作和后勤工作,为机关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和有力保障。离退休干部处全体同志对老干部动真情,为老同志办实事,按政策落实离退休人员的“两个待遇”,热情做好日常服务工作得到了离退休干部的好评,在离退休干部与在职人员之间架起了连心桥,发挥了暖人心、稳人心的作用。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文印工作、信件收发、机关财务管理、公医管理、车辆管理、办公用品管理更加规范;进一步加强了水、电、暖气、煤气系统的日常维护检修工作,较好地保证了正常供应;安装太阳能智能路灯、住宅楼电表集控箱和IC卡智能电表,不仅提高了管理系统自控水平,而且实现了美观、节能、环保的目标。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和保密等专项工作。2006年,我厅未发生刑事治安案件和生产安全事故,无一例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事件发生,无失泄密事件发生。去年我们还根据省政府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部署和要求,组织制定了《省科技厅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此外,我厅承担的院士联络服务、国防科技动员、驻丹江口小康建设等专项工作,也按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了各项任务,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下派基层挂职的两位同志,在新的岗位上取得了新的成绩,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附件:

 已阅 4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