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政府网 |邮箱|计划管理|工作后台 |自科基金验收入口 |登录|注册

2007年湖北省科技工作要点

2007年湖北省科技工作要点

2007-11-02 15:35 湖北省科技厅
索 引 号 011043145/2019-15812 分    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湖北省科技厅 发文日期 2013-09-23
文    号 有 效 性 有效

  2007年是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型湖北建设的重要一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今年全省科技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深入落实全面地贯彻落实好全国和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全省科技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左右,达到800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左右,达到340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5%,达到11.74亿美元。提高发明专利和企业专利申请的比重,专利申请比去年增长15%,达到16500件,;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650项;实现网上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45亿元。新建8―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家以上,全省达到65家。“五个一百工程”入选企业年均发展速度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幅。农业科技攻关取得30项重要成果,建成基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300个,村级信息服务点1000个,组织完成10万人次的农民科技培训和1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科技图书文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软件开发测试、光电子产品开发四个公共平台的服务功能和运行机制,启动建设生命科学基础平台。

  为完成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

  1、推进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围绕《湖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协调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把建设创新型湖北的目标落到实处。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落实鼓励企业增加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有关政策。动员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宣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浓厚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全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把协调落实配套政策作为今年的中心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取得实效。

  2、推进部省工作会商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工作会议,共同开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相关科技发展工作的探索,共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973”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在湖北的实施,共同推进武汉东湖和湖北襄樊两个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共同构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华中地区共享平台,共同推进市县科技进步;建立研究机制,对共同关注的重大科技问题事先进行合作研究,促进湖北率先建成创新型的省份,全面提升湖北科技服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湖北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二、引导和推动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加强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研究“五个一百”工程的工作思路,完善工作体系,探索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措施。采取在入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推动建立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省级、市级等各类科技计划等多种手段引导企业加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评价指标和体系,对入选企业实行滚动调整。继续加大“五个一百”信息库的建设力度,对“五个一百”的企业和成果实施动态管理。

  4、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以企业为中心,推动企业吸收大学、科研机构和社会其他技术创新要素的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增强创新能力。开展专项调研,深入分析我省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建立和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机制和政策。结合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以及“十一五”科技规划的实施,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在我省特色产业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

  5、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企业。通过开设网上技术市场等多种形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科技信息交易推广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鼓励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组建创业投资公司。充分发挥科技产权交易平台的作用,促进创业资本的良性循环,为科技项目和科技企业提供产权交易和股权投融资服务。举办企业及研发机构成果转移、知识产权培训班,拓宽企业技术交易的视野。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作用,促进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生快长;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的作用,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提供全方位服务。

  6、强化专利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在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和未来发展的新兴领域,加强自主创新,获得知识产权,抢占技术制高点。在全社会申请专利的数量有较大提高的前提下,大力提高企业申请专利的比重,大力提高发明专利在全部专利申请中的比重。坚持激励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三、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7、集中力量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认真研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湖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各项部署为前提,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大幅度提升湖北省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继续启动实施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和“十一五”规划的21个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突出重点,集成投入,做好项目组织、资金配置及督促检查工作。

  8、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打造“武汉?中国光谷”品牌。继续推进光通信、激光、应用软件具有我省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使之做大做强。加强自主创新,在半导体照明、光伏能源、光存储、光显示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发展3G、软交换、NGN、信息安全、光纤到户的研发与产业化,注重集成创新,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材料技术及产业。加强光电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金属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及产业,以数控技术为重点,开发汽车电子、先进制造装备、工业自动化装置、关键汽车零部件,积极推进混合电动汽车产业化。

  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战略,依托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产业链为主线,整合科技资源,统筹产业布局,协调圈内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以创新为目标的交流渗透和协同互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产业链延伸和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

  9、以高新区为重要载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加强高新区管理,努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用好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新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调整项目管理方式,集中力量支持高新区。完善高新区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制度,继续做好百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月报工作和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工作。加强对高新区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培训和交流。

  进一步突出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辐射作用,不断促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着力形成以环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圈为主体、襄―十―随和宜―荆―荆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两翼的”一主两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10、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围绕新型工业化,以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对提升传统产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难题,扶持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增强产业的竞争力。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配合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专项的实施,重点在汽车、化工等行业,加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重点围绕磷矿、高磷铁矿、煤矸石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技术问题组织力量,加强攻关,推动形成优势产业。

  11、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增强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认真组织实施县域技术创新示范工作,引入考评机制和滚动调整,促进示范工作的深入实施。按照突出特色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大对县市有特色、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县域技术创新示范重点项目和科技富民强县科技专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推动建立依靠科技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12、推进科技兴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紧紧围绕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这条主线,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星火富民工程、粮食丰产工程、动植物品种育种、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大别山科技致富工程、乡村环境建设科技支撑行动,重点抓好主要农林植物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优势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名特水产品繁殖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主要畜禽良种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双低油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及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等重大专项。进一步加强水稻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的选育及产业化。加强重大农业技术转化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营养稻米、饲用酶制剂、生物柴油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区域支柱产业的壮大。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科学普及力度,进一步抓好科技下乡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大力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面向农村的中小企业和农民的科技、政策、市场信息服务,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13、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强直接涉及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环境保护技术、防灾减灾、公共安全以及资源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攻关与应用,大力开展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环境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积极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引导和培育文化体育等新兴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以建设和完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载体,加强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先进成熟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树立社会公众的可持续发展观。

  14、围绕我省产业发展的需要,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重点扩大和实施与欧盟、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提高技术合作层次和水平。积极支持在鄂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及跨国公司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和研究开发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促进我省科研开发活动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力求在对俄科技合作、对欧科技合作、对美加科技合作、对韩科技合作中有新的突破,科技利用外资有新的进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民间科技活动更加活跃,开创全省科技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

  15、建立健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发挥“政府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要素”的引导作用,重点构建科技基础条件公共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继续推进科技图书文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软件开发测试、光电子产品开发测试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尤其是华中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的建设,启动建设生命科学基础平台。

  16、加强基础研究,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突出我省在光电信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重点选择若干领域和重点方向,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国家目标,集成优势力量,积极组织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争取国家创新资源,提升我省特色优势,使我省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贡献的省份。同时,大力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需要,围绕信息、生物、材料、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重点领域,突出重大瓶颈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培育一批基础研究成果和技术储备,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源泉。

  17、加强建设科技投融资平台,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做好国家开发银行的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和项目管理工作,探索“优良科技资源激活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催生优良科技资源”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机制,实现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促进我省科技与金融的共同发展。

  18、建立和完善新型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以激励自主创新为导向,推动科技评价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奖励制度及其评审体系,改善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实现科技奖励的网上申报和评审。加强科技计划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符合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和环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方式,积极推进重大项目招标,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构建统一的全省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省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和从项目申报、立项到评审、验收全过程的监管。

  19、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通知》(鄂政办发〔2005〕127号)要求,继续做好各项政策落实工作,确保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在今年内全面完成。加强调查研究,启动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试点,推动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同步进行,以改革促发展,增强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20、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杰出人才基金和优秀创新群体计划等在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中的作用,依托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一批高水平的优秀创新群体。依托重大项目和高新区,拓宽渠道,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比较优势,吸引海外智力回归和各类高层次人才来鄂创新创业。完善以科研成果、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进行投资的政策措施,切实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收益,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激情。高度重视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推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21、加强科普和科技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全省各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广泛调动全社会力量,切实有效地推进科普工作“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认真组织制定“十一五”科普规划。认真组织好全省科技活动周,不断提高全省公众的科学素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大科技宣传的力度,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诚信大气、创新有为”的创新文化。

  五、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提高宏观管理能力

  22、加强科技系统的政风建设。增强全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科技人员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服务。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廉政建设,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水平和透明度,坚决杜绝科技管理中的不正之风。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23、进一步增强科技系统宏观管理水平。着眼于构建“和谐湖北”的宏伟目标,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科学行政和依法行政的水平,进一步优化管理结构,把科技管理的重心放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和加强宏观协调、增强宏观管理职能上来。加强科技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24、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及时准确地发布政务信息。推动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效能。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贯彻“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的方针。建立有利于电子政务合理建设、科学管理、有效运行及维护的良性运行机制。

附件:

 已阅 2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