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政府网 ||邮箱|计划管理|工作后台 |登录|注册

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五规划(纲要)

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五规划(纲要)

2021-05-06 14:27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索 引 号 011043145/2021-62810 分    类 科技
发布机构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发文日期 2021-05-06
文    号 有 效 性 有效

"十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充分认识湖北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部署,研究制定湖北"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对于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湖北科技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湖北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九五"期间,全省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技术创新大会精神,全面实施科教兴鄂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落实,形成了一个重视科技、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热潮。随着一系列推进科教兴鄂,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与实施,科技工作的宏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事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1999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26万人,较1995年增长8.8%;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8万人,两院院士达到43人;全省拥有研究开发机构2000多个;全省R&D(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22.5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120%;民营科技企业达到4000多家。"九五"期间,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部分科研仪器配备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省每年取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500多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占20%;1999年,全省专利批准数2228项,比1995年增长11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3亿元,比1995年增长83%,大中型企业开发新产品2800多项。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1999年,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4.9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稳定发展,在原有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九五"期间新增8个省级高新区,使全省高新技术开发区达到12个。1999年,高新技术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84亿元,利税37.3亿元,比"八五"末分别增加3.2倍和2.5倍。以开发区为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龙头的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培育出鄂玉10号、鄂棉22号、鄂籼1号、鄂麦12号等一批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双低油菜和Bt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通过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了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比1995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工业方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增强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省大中型企业近30%的生产设备实现了微电脑控制,半数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开发了RH真空精炼炉、自动变速箱轿车、AX二箱顶级车、华中I型数控机床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8%,比1995年提高4.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9%,比1995年增加12.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虽然"九五"我省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二是行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多数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三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激励和引导技术创新的政策不配套,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R&D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科技发展不够,"科技瓶颈"仍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湖北科技"十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人类正加速步入一个崭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我国也即将进入由创新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估量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影响,迎接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经济由卖方市场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科技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省科技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我省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成为党和政府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科教兴鄂战略成为湖北跨世纪发展的第一战略;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湖北科技及高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途径。这些都为"十五"湖北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湖北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新技术革命势不可挡,湖北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国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湖北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形势十分紧迫,产业技术和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将严重制约湖北经济的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对湖北形成"东西夹击"的态势,湖北将面临"双重"竞争压力,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湖北的区位优势和科技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切实增强加快湖北科技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发展观、市场观、特色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加快科技快速发展,推进我省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湖北"十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五"湖北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

"十五"湖北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跨越式发展原则。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超常规发展的思想,选择若干具有自身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要技术领域,赶超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相结合,通过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3.突出特色原则。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在加快推进我省科技进步进程中,要坚持立足湖北的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4.加强"集成"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放眼全国和世界,在资源配置上加强集成;要积极加强政府部门的集成,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前线指挥部"的作用,统筹协调,实现各部门的合作联动,致力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5.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引进和利用国外省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湖北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

(二)发展目标"十五"湖北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湖北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3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年增长20%;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建成人才荟萃、聚集先进的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信息化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单位面积的产出逐年递增,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装备、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劳动者素质及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队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20万人;科研基地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再上新台阶;全省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2.0%,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三)总体部署湖北省"十五"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三大工程,强化五项措施。围绕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条主线。一方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实施三大工程: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企业技术进步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强化五项措施:即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

三、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积极培育湖北第一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省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着力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建设以武汉为中心,以鄂州-黄石-黄冈、孝感-襄樊-十堰、仙桃-荆州-宜昌等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构筑"一点三线"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

(一)优先发展三大领域1.光电子信息着力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工业激光设备、激光医疗设备、光纤传感器、光电测量仪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产品,积极发展各种计算机软件。开发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宽带光缆、高频电缆、光电器件及光电仪表、激光防伪、CD-ROM存储设备、多媒体教育软件、CAD/CAM软件、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光盘及光盘机、IC卡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激光器、GPS、GIS系统、新型光纤传感器件、光电材料的研究开发。

2.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全面实施"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重点发展新型中药、生物工程药物及新制剂、新型功能食品、医药新制剂和以生物农药、转基因动植物为重点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产品、预防性疫苗、诊断试剂、新型抗病毒、维生素、氨基酸合成药、Bt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加强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开发。

3.新材料重点发展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开发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用新材料、电子专用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植入物、稀土材料、复合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成套设备、油田化学品、工程塑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高性能涂料、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超细粉体材料、特种增强材料及制品、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二)重点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1.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十五"期间,每年选择10项左右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项目,集中资源,重点组织实施,使重大项目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国家各部门对我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各类专项计划;省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技改计划和火炬计划对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近期重点抓好光纤传感器、Bt生物农药、药用氨基酸、固体激光器、光分插复用和光交叉连接设备等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实施。

2.按照"抓大促小"的原则,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实施大公司战略和品牌战略。积极推动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十五"期间,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150个左右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骨干企业。以培育知名品牌为核心,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中有技术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的形成。重点推进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工科技股份公司、长江通信股份公司等一批高科技上市公司向巨人企业发展。

在抓好大企业的同时,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广纳人才,广筹资金,采取优惠的政策,培育和扶持成千上万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形成一大批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市场适应性强、具有竞争活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创新氛围,提供后备项目,培养和锻炼大批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积累人力资本。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步伐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的总要求,加快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将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示范园建设作为全省各地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东湖高新区要进一步强化龙头作用,按照省市联合共建的原则,以建设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好武汉科技新城。充分利用武汉的科研、教育、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一区多园"模式,加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个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归国创业园,南湖农业高新技术园,华软、天喻、曙光软件园,虚拟光电子科技园等园区建设,以研究开发、中试、推广,技术引进、吸收、改进,技术扩散、转移或转让为重点,培育和发展成千上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办成全省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核心与桥头堡、科教兴鄂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襄樊高新区和各省级高新区要加快建设与发展步伐。着重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建设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增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孵化"功能。二是抓好标志性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园内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三是重点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各区每年滚动实施5个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科研院所转制和科技成果转化。

(三)全力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技术之一,光电子信息产业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具有发展光电子技术及产业的独特优势,有些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实现跨越发展的技术条件。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举全省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建设现代化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

建设武汉?中国光谷要按照"水平最高、规模最大、速度最快、人才最优"的发展方针,以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抓大与促小相结合,实现集约型、跨越式的发展。重点发展四大产品群,实现五大基本目标。发展四大光电子信息产品群,即发展以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为主体的信息光电子产品群;以工业激光、医疗激光、光学元器件为主体的能量光电子产品群;以光纤传感、光存储、光显示、光输入为主体的应用光电子产品群;以应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为主体的软件产品群。

实现五大基本目标,一是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50KM2的"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实现光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发展,实现年科工贸总收入l000亿元;二是培植一批光电子信息企业集团,形成百亿元的企业集团2-3个,过50亿元的5个,过10亿元的10个,发展数千家光电信息中小企业;三是聚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队伍;四是建立强大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流的光电子信息研发基地和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五是建设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化光电子信息产品大市场。

(四)全面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

21世纪是更加注重生命质量的世纪,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将是国际竞争最激烈、也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十五"期间,要集成优势,特色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和带动全省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为目标,全面实施"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

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要以"高水平、高速度、高效益"为基本思路,以重大项目为纽带,集成推进;以基地为依托,点面结合;以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为根本手段,开放式发展,形成外引内联,共同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要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结合,重点加强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和中药新剂型的研制,形成一批优质中药品种;以生物工程产品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自主产权的产品,重点研制生物工程药物和生物制剂,着力抓好现有优势产品的创新与产业化,大力推进保健食品规模化、集群式发展;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工业,继续抓好现有优势原料药的产品创新,重点研制化学龄前新药和开发药物新剂型,保持和壮大我省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的优势地位;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大农业生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的配套开发,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

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全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330亿元,其中,新医药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80亿元和50亿元,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培育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形成1-2个年产值过50亿、5个以上过20亿、10个以上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三是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农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和良好运行机制,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形成以武汉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全省各地区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实施企业技术进步工程,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是"十五"我省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五"期间,要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从工艺装备、产品开发到企业信息化各个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落实。

(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提高企业工艺及装备水平要加大力度,加快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特别是机械、冶金、纺织、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带动传统工业全面升级。

机械工业重点抓好高精密度数控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铸造技术、高等级输配电配套技术和CAD、CIMS技术等的应用。冶金行业重点加强高效选矿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连铸技术、特种耐火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的应用。

纺织行业重点加强无梭织机、清梳联、精梳、自动络筒、OE纺服装、服装设计CAD以及化纤直接纺、连续纺和服装后整理新技术等的应用。建材行业重点抓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加快水泥超细磨技术、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化工行业要围绕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三大化工行业产品的深加工,重点应用膜分离、超滤等先进分离技术、先进催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1.针对影响全省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科技计划。力争在下列几个方面实现突破:--虚拟制造、快速原形、模糊控制、数控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模具钢、冷轧钢生产技术,提高合金钢洁度和精度的技术;--纤维混纺、交织一步法染整、棉毛织物高档印染后整理,化纤仿真织物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麻纺质量的苎麻品种改良、脱胶、纺织及印染整理技术;--石墨、石膏、膨润土、石英、磷资源等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新技术;--农药复配及农药新制剂技术,有机原料清洁生产技术。2.加强"两高"(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新产品开发,着力培育名牌产品。重点开发下列产品:--电动汽车、新型散装粮食运输车、双燃料汽车以及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自动导航装置、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安全气囊、制动防抱死系统、特种车桥、汽车空调、轿车气门、汽车灯具、汽车密封件、动力转向器等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轿车用先进钢板系列产品、冷轧硅钢片系列产品。--复合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高强力机织土工布、精毛纺面料、高档化纤面料。--新型节能、高强、轻质、保温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特种陶瓷、特种玻璃材料。--新型表面活性剂、高效催化剂、涂料、染料中间体、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等精细化工新产品。(三)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幅提升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制造业,是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障,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和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培育后发优势、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湖北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必须以信息化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十五"湖北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专项计划",以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为重点,以迅速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湖北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1.加强制造业各行业适用的CAD/CIMS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推进制造业设计的信息化,力争5年内使全省制造业的CAD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并行设计技术在各行业的开发与应用,力争CIMS在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应用率达到50%左右。

2.推广应用机械、制药、纺织、冶金、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骨干企业生产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广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3.加强电子商务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加强金企网、长江网、湖北经济信息网等的网络建设与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企业上网,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促进企业商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

(四)实施"汽车产业数字化工程",提升湖北主要支柱产业竞争力

汽车工业是一个具有巨大现实利益和波及效应的产业。当前,世界汽车工业正经历由以机械体系为主的传统技术向微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集成的方向转变。这为后进国家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绝好机会。

湖北是国家汽车工业三大基地之一。面对大好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振兴湖北汽车工业,使之成为未来我省的主要支柱产业。"十五"湖北科技发展必须服务于全省工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以振兴汽车工业为目标的"汽车产业数字化工程",重点突破,以此带动传统工业的现代化。

实施汽车产业数字化工程,就是围绕发展汽车支柱产业的目标,以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以经济型轿车、新型动力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为重点,以电动汽车产业化推进计划为突破口推进汽车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建设武汉--襄樊--十堰汽车工业走廊,形成全国一流的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基地,使汽车产业成为湖北迎接未来经济竞争的名牌支柱产业。

要大力开发应用数字化技术,加快汽车企业信息化。重点推进汽车设计数字化、汽车制造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汽车企业网络化技术。汽车设计数字化,主要推广汽车设计CAD技术,开发汽车虚拟设计技术;汽车制造数字化,主要推广汽车制造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骨干企业生产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企业管理数字化,主要开发应用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为重点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汽车企业网络化,重点开发应用网络技术,以及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大力推进企业上网,鼓励和促进汽车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要以汽车电子产品为重点,加快汽车零部件、汽车用新材料新产品开发。主要开发汽车电池、汽车电子点火装置,电子燃喷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电子通信系统、汽车电器、汽车空调。同时,努力开发汽车铸铁件、结构件新产品,以及汽车用玻璃、粘胶、涂料、特种钢、高能树脂等新材料。积极支持东风集团、湖北汽车集团、神电集团、三环集团、湖北车桥股份公司等汽车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

五、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振兴农业的唯一出路。"十五"期间,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服务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一)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设施农业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等五大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四优(优质稻米、优质三元猪、优质油菜、优质水果)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继续健全和完善以县市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础的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对全省乡镇农技人员实行"农技推广服务资格证"和"上岗证"双证管理制度。(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努力争取在农业高新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点抓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抓好转基因作物新品种选育,粮棉油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林、果、特、花卉脱毒种苗选育及快繁技术,基因工程生产动物蛋白,动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农产品加工保鲜新技术和食品新产品研究开发,注重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系统、畜禽规模化饲养管理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2.加强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突出区域重点,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鄂中丘陵和鄂东南山区,建立、完善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示范、带动、辐射、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重点加强武汉南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逐步把南湖产业园建成集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加工的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中心园、示范园。(三)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湖北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发展事关大局。"十五"期间要以特色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形成产业链为核心、企业加基地加农户为主要模式,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实现优势集成,重点突破,全面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农业增效。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要围绕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开展技术创新。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双低油菜适温榨油新技术、饼粕综合利用技术、菜籽壳及油脚等副产品利用技术、优质稻米加工技术、水稻加工转化技术方面重点突破;畜牧业要实现重大疫病监测防治技术、饲料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肉制品加工技术、特色地方水禽新产品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名特优水产品要实现名优水产苗种繁育技术、水产品保鲜保活与安全贮运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林产品要从林木产品和林产化工两方面展开,重点突破杨树等工业用材林高效利用加工技术、林产化学加工技术、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名优花卉组培技术;优质水果与特色蔬菜要重点突破莲藕贮运保鲜技术、莲藕出口系列产品开发、莲藕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马铃薯及莲藕等工厂化组培生产技术、蔬菜贮运保鲜技术、特色地方蔬菜资源开发技术、特色水生蔬菜资源开发技术、水果采后综合处理与加工技术;特色资源要重点突破魔芋系列产品开发、名优茶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蜂产品系列开发加工技术、食用菌加工技术、板栗贮运保鲜和深加技术。

要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协作攻关,在六大优势领域的30项共性关键技术中取得一批重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成果;二是通过扶持10个龙头企业及其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势农产品增值达到3倍以上;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培植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工业,壮大龙头企业的经济规模,带动我省特色农业发展。

(四)实施科技扶贫致富行动发展是硬道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十五"期间,要以富民、富县为目标,以优势资源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实施大别山区科技致富行动和振兴鄂西科技行动,推进科技扶贫致富,带动全省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实施大别山科技致富行动,重点建设一个网,抓好5个"十"。建设一个网就是建设农村信息网,推进大别山区农业信息化。抓好五个"十",即抓好十大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十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十大农产品加工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十个重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十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振兴鄂西科技行动,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重点加强食用菌、黄姜、中草药等特色资源种养及加工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和示范基地的建设,推进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快西部山区脱贫致富。

六、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精神需求和消费水准,切实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

(一)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以新技术为切入点,围绕避孕、节育、优生和生殖保健进行科学研究,为实现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目标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加强高效新型避孕节育技术、药物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研究开发安全有效的早孕中止药物。同时要强调以人为本,从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入手,研究发展生殖保健和产前诊断技术,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二)加快医学卫生科技发展

加强心脑血管病预防与治疗技术,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老年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技术,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技术,地方病的治疗技术等临床医学技术研究;加强我省器官移植、血液病等临床医学优势学科建设,大力开展中医治疗急症和疑难杂症的研究,对民间传统中医中药组织抢救性开发,发挥传统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和保健方面的作用。

(三)开发应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要加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积极应用采矿新技术。重点开发金矿渣和粉煤灰等废物资源的高值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材料复合技术。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污染控制综合集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耗水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水资源优化调配和特殊水域净化技术,推进节水和污水控制技术产业化。研究应用量大面广、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源、物的无害化管理及治理方案与技术,开发应用工业污染源、造纸废水的防治、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和典型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设备,积极防治乡镇企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

(四)积极开展减灾防灾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重点研究开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问题。研究、应用短期气候预测预报技术,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火灾预报、监控和自动扑救技术,旱情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五)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逐步将科普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治理;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各类学术团体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坚持"以人为本"、"素质为本"的方针,实施"湖北省科学素质工程",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广大产业工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能力,广大农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广大青少年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加强对科普事业的投入,认真抓好科普重点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普专用设施的"窗口"、"示范"作用,开展面向科技影视和广播节目制作人员、科技类期刊、报纸记者和科普管理人员的科普业务培训活动;加强专业科普队伍建设,办好一批科普团体,增强科普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成立"专家学者科技报告团"、"专家学者科普服务团",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

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湖北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是:建立竞争、开放、协作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和灵活高效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提高建设水平。集中在25个国家重点企业和85个省重点企业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十五"期间,力争再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150个,其中争取通过国家级中心认定的15-20个。要注重抓好技术中心建设质量,进一步明确技术中心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按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和认定评价办法,对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进行评价,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引导其完善自身建设,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围绕增强我省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农业、汽车、纺织、化工等重点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主要农作物育种、玉米、油菜、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药物及制剂、生物材料、数控技术、汽车数字化等一批工程技术中心。积极推进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与高校、科研单位以产权为纽带联合共建技术中心或中试基地,积极支持科研机构转制后的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包括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化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优质水果种苗基地等科技产业化基地等。(二)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中介机构是创新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要大力发展技术、人才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咨询、技术产权交易、无形资产和科技项目评估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规范管理。要鼓励大多数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化管理的中介服务机构或转变为面向企业、农村及社会进行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的科技型服务企业,鼓励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加大信息资源、信息园及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围绕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依托有基础的单位或机构,创建一流的湖北科技信息园,抓好科技资源信息库、科技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省基本建设投资要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十五"期间,要继续支持标准化实验动物基地等科研条件及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重点建设1个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所)、二个中心(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个孵化器,20个工程技术中心,以此提升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三)创立若干知识创新基地,推进知识创新

建设省知识创新基地是发挥创新优势,在国内外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迫切要求。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突出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着力建设几个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知识创新基地,培育一批代表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要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领域的优势学科,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和成果库,并为争取国家科技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积极支持在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高新技术研究项目;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形成湖北省知识创新高地。

要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企业间的联合,建立知识创新基地与技术开发机构、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鼓励企业着眼长远竞争发展需要,积极参与知识创新。八、主要政策措施

(一)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一把手工程",切实抓好对各市州县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注重发挥科技、计划、经济及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集成,形成责权分明,部门联动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教兴鄂中的"前线指挥部"的功能。

投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鄂的基本保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财政拨款、金融贷款、企业自筹、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投资体系,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

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强化企业的投入意识,引导各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小型企业,都要积极落实关于企业提取技术开发基金的有关规定。科研、设计单位应从所得收益中,按规定提取适当比例,建立科技发展基金;要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科技投入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继续拓宽科技金融资金渠道,进一步增加科技信贷投入。按照"有限参与,积极扶持"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持扶兴办一批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另一方面制定有关政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及大型企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同时积极寻求国际风险投资业涉足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以拓宽资金来源,促进我省风险投资业的国际标准化运作;积极帮助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上市或到创业板块市场融资,加速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实现"十五"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关键。要根据科教兴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新型的科技企业家,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要努力创造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拨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积极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定期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学习培训。鼓励企业和企业集团与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支持高校、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要着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整体文化与技术素质。在农村,要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适用先进科学技术普及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并结合科技兴农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济技术能手。在城镇企业,要大力加强职工队伍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对新增加的城镇劳动者要全面进行职业教育,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对于下岗待业人员,要根据产业流动的要求进行再就业培训;对在岗人员要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制定关于知识资本化并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职工持股的政策,出台《关于实行科技人员持股计划的若干意见》,选择有条件的企业或区域进行试点;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政策,出台《关于科技型企业注册登记若干问题的意见》,降低门槛,放宽条件,为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狠抓已出台的促进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的落实。

加大技术创新立法和执法力度。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科技人员在湖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若干规定》、《湖北省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办法》等科技法规,为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有关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推进贯彻落实。要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三)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引导和促进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其与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联合和重组。重点抓好高校、大院大所的产业化工作,使之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加快科研机构的改制改革步伐。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要加快向企业化转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转为企业法人或非营利机构。

大力加快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把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作为加速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促进它们上规模,上水平。

积极推进科技计划改革。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各主要科技领域发展纲要的宏观指导下,调整计划体系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科技计划体系按三大类计划设置,即研究发展类计划、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类计划、科技能力及产业化环境建设类计划。第一类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及专项科学基金计划;第二类计划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第三类计划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风险投资、孵化器建设等。以科技产业化为目标,建立纵深部署、横向协调的计划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建立新型的矩阵管理模式,实行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约束机制,增强计划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扶持一批独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大力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的支撑条件和法规体系。

(四)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组织全省科技力量,选择优势领域,积极参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并建立省级对外科技合作专项计划;大力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提升全省技术创新起点,为提高全省科技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服务;全方位开拓国际科技人才资源,尤其是要发挥湖北海外留学生、同乡会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海外华人带技术、成果、资金来鄂创业;鼓励和支持科技开发机构和企业对外开展合作研究,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海外资金投入到湖北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来;实施科技兴贸计划,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培植科技产品出口源。培育一批重点出口产品的骨干企业,扶持一批出口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其成为科技产品出口的产业基地;构建对外科技合作信息系统网络,搞好"三库"(信息库、人才库、渠道库)建设;大力开展民间对外科技活动,促进民间组织机构成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桥梁纽带,发挥其作为官方对外科技合作渠道的补充和延伸的积极作用。

(五)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战略问题是发展的首要问题。各地、各行业、各单位都要从战略上对"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进行总体研究,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发展的预测研究,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动态和趋势,对有较大潜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筹划;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强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资本运作等多层次的战略研究,确定发展目标和思路,做好发展规划和布局,更好地加快企业发展。科技发展计划要加大对战略与规划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