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240133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1043145/2024-37154 | 分 类 | 科技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发文日期 | 2024-09-02 |
文 号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领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入融合提升我省产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案收悉,经我厅与会办单位(省教育厅、省委金融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产业链现代化、科技领军企业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国家支持科技型领军企业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扩建、合并等方式,推动企业承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朝着规模优势显著、科研目标聚焦、激励有效、运行高效的方向发展,持续改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基础和能力基础。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基地,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
2023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提出聚焦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量子科技、现代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材料等8个新兴特色产业,强化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实施链长领导协调、链主导航引领、链创协同攻关的“链长+链主+链创”融合工作机制,推动链长制工作走深走实、提标提档,促进产业加快发展。
省科技厅认真落实“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部署,按照“把平台建在企业、让企业实施项目、以项目带动人才”思路,积极推动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先后于2021年11月出台了《湖北省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实施方案》,提出对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新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配套项目支持。2022年4月,出台了《关于推进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和《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支持龙头企业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建设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谋划布局和推动建设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截至目前,我省已备案21家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涉及车规级芯片、新一代网络及数字化、生物医药、医学成像、光纤激光器、先进低碳冶金、综合能源等多个行业领域,共吸引539位专家参与,涉及成员单位136家,均由行业内的科技领军企业如长飞光纤、烽火通信、东风汽车、长江三峡、中建三局等牵头成立。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则依托长江存储、长江三峡、东风汽车、科前生物等企业在智能芯片、智慧水电、汽车信息安全、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建设了1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5月,又出台了《湖北实验室建设效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6年)》,积极推动兴发化工牵头组建湖北三峡实验室,力争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突破性科技成果。依托这些创新平台,我省科技领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平台+企业+项目+人才”发展模式,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着引领作用。
此外,2023年10月省经信厅出台《湖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指导文件,进一步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先后推动中信科、长飞、高德红外、国创、武汉新芯、鼎龙、齐星等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培育建设,已建成8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中信科公司牵头建设的信息光电子、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建设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分别于2017、2018年升级为国家级。
下一步,省科技厅等相关职能部门将继续对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新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予以配套项目支持,对标全球创新标杆企业,进一步提升湖北科技领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带动湖北现代产业体系提质升级,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二、关于创新项目方式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产学研合作,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我省以建设“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契机,不断完善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服务体系,探索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推动科教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发展胜势转变,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构建科创供应链体系,建设科创供应链平台。按照“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思路,建立天网智能匹配、地网需求挖掘、金网金融赋能、政策包引导激励的“三网一包”服务体系,推动产学研用高效协同融合。以金融赋能为支撑设立的“金网”,采用市场化运作基金的形式,设立在岸、离岸产业基金,接力投资优势产业、新兴特色产业领域的早、中期项目。对产业界认可的早期项目,政策资金给予引导激励性的配比支持,种子基金跟进投资,形成“引导激励+股权投资+服务赋能”协同助力。目前,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入驻企业数量超过3.3万家,需求总数达1.5万项,对接中需求约8000项,已完成需求约3900项,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平台设立2亿元科创链专项科研资助基金,精准支持有市场需求的项目和团队。对技术开发合作项目,实施“企业技术付费、政府资金补贴”,按照企业实际付费金额,给予不同配比资金支持,对前期141项实现技术供需匹配成功项目,累计拨付资金1.34亿元。
二是推进财政科技计划项目改革。省内财政性科技项目聚焦产业技术需求,明确技术创新类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责任,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赛马制”等方式,解决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对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的科研项目,支持开展延伸开发;未达到成果转化要求的项目不予结题,且承担单位2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财政科技计划项目。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加大对横向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行以“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下游考核上游、应用考核技术、整体考核部件、市场考核产品”项目评价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2022年9月,省科技厅发布《湖北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着力破解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调技术创新类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占比不得低于70%;大幅提高企业家在指南编制和立项评审中的参与度,指南论证专家中来自企业的专家不少于1/2,项目评审专家中来自企业的专家不少于1/3,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必须有技术应用主体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参与;基地平台类项目注重评估其对产业发展的服务和支撑作用。
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省科技厅、省经信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工作任务,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难题,精准推送院校科技成果,坚持组织线上线下对接活动,开展产学研用对接,促进校地企合作。2023年围绕“专精特新”企业技术难题需求开展征集与走访工作,征集需求约500个,走访企业近80家,促成了一批实质性对接合作签约。
下一步,省科技厅等相关职能部门将探索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在全省范围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更大自主权。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深入实施技术转移机构培育计划、技术经纪人培养计划,大力推动中试熟化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
三、关于加强技术创新链资金链融合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产学研合作
省科技厅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为我省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形成更加高效、稳定的要素供给能力,为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一是推进“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科技部门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依托省内外137家行业头部企业及13家高校院所,启动29项“尖刀”技术攻关,加快突破基础软硬件、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仪器设备和试剂等“卡脖子”技术瓶颈,构建优势领域“核心技术池”。如世界最高端的三维五轴激光加工机床过去依赖进口,华工科技、华中数控、锐科激光3家链主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100多家企业和研发机构联合攻关,只用一年时间就取得突破,目前全国70%的三维五轴激光加工机床都是湖北造。
二是构建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服务支撑体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服务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从引导创投机构加大科技型企业投资、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等5个方面提出22条具体举措,聚焦科创供应链建设,以资金链为切入点,推动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相互支撑,着力打造覆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等全链条的科创生态。吸引创业投资机构在鄂集聚。扩大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通过简化程序、放宽准入等措施支持来湖北投资创业。打造并推动湖北科创企业“智慧大脑”数据平台与“鄂融通”等融资服务平台对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将高校、科研机构、科创企业等主体与银行、基金、保险等机构有机联系起来,构建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深入开展科创企业金融服务,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推动创投企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着力加速科创企业研发创新,引导科创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标准创制、团队引育、成果中试等方面切实降低研发成本,增强企业“获得感”。
感谢贵单位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北省科技厅
2024年7月23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