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50221号建议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1043145/2025-32703 | 分 类 | 科技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发文日期 | 2025-07-30 |
文 号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建议剖析了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关键,提出强化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集聚及人才支撑等系统性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我厅综合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知识产权局、省教育厅等部门办理情况,现一并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议的工作进展
近年来,我省着力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一是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显著。省科技厅实施“61020”全链条攻关,通过“下游考核上游”评价机制推进“尖刀”工程,在6G、人工智能、北斗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揭榜制”“挂帅制”,推动企业牵头技术攻关,省级技术创新项目由企业牵头占比达70.3%。二是基础研究布局持续深化。围绕优势基础科学领域,布局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AE”基因组编辑工具、氘氘聚变太阳能等重大项目,组建“基础研究特区”;依托“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省联合基金”等基金群,长周期支持数学、物理等领域自由探索,推动高校科研协同,实施“百校联千企”“万人攻万项”行动。三是科研设施支撑不断强化。推进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强化大科学装置对原创成果的支撑;谋划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等“十五五”设施,进一步夯实创新硬件基础。下一步,将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低空经济等“卡脖子”领域,实施“尖刀”工程第二阶段攻关。推动汉江实验室“由筹转建”,争创光电子信息、生物育种等国家实验室基地;计划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力争湖北实验室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扩大企业牵头技术攻关范围,深化“揭榜制”“挂帅制”,引导企业更深度参与技术创新。
二、关于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议的工作进展
近年来,我省着力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生态,有效打通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对接堵点,成效显著。一是平台网络持续完善。打造“天网、地网、政策网、金网”四网一体服务体系,集成300多万科研人才、65103家入驻企业数据;建强“中心+节点+驿站”三级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与“楚企通”“知慧桥”等平台互联互通,全年开展医工交叉创新大赛、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等成果转化活动超300场。二是金融要素精准赋能。楚天凤鸣科创天使母基金已设立21只子基金,规模超80亿元;推出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首批授信117亿元,创新积分贷款发放513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186亿元,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1959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长。三是转化载体不断壮大。2024年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1家,总数达525家,实现市州全覆盖;新认定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8家、企业技术中心91家,加强光化学、激光等中试平台及概念验证中心布局,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对绩效前20%的大学科技园等给予奖补。下一步,将完善转化平台与知识产权布局,建好用好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高价值专利转化中心、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构建专利池。强化金融支撑与工具创新,组建湖北省科技金融服务联盟,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技术创新专项贷等工具,深化“先投后股”改革试点。壮大转化载体与全链条服务,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再突破,高质量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联合体,完善“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三、关于加大创新型企业支持服务力度建议的工作进展
我省围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强化政策、金融、服务协同赋能,激发产业集群内生动力。一是培育体系持续完善。2024年发放高新技术企业专项补贴2.28亿元,科技创新券兑付1亿元,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万家;优质企业梯队不断壮大,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2家,省级“金种子”“银种子”上市后备企业1355家。二是金融赋能精准有力。长江产业集团累计培育上市公司201家、细分领域“隐形冠军”86家;推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达186亿元,证券化产品精准支持“小巨人”企业。三是机制创新深入突破。建立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清单,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行“创新积分制”,构建“股贷债保”联动服务体系。下一步,将强化企业培育与储备,制定科技领军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计划,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深化独角兽企业精准服务。深化金融赋能创新,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覆盖面,推广“科技人才贷”,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机制,强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导向,扩大天使基金、种子基金规模。优化企业服务生态,健全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辅导-上市”全链条服务,助力登陆科创板、北交所。
四、关于加速重点产业聚集发展建议的工作进展
我省紧扣“51020”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区域联动与生态构建,推动产业集群能级全面提升。一是规模能级双提升。2024年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光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同步迈入万亿级,北斗产业构建“芯、星、端、网、用”全链条体系且应用终端数量翻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达16家,省级集群32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8家、企业技术中心9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获批数全国第一。二是区域协同深优化。打造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襄阳建设“智车智农”高地、宜昌打造“电力算力”之都,三地联动形成增长极;12家国家高新区中9家排名提升,黄冈高新区首进全国百强,十堰、恩施加速创建国家高新区。三是开放合作广融入。组建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强化中部技术交易大市场功能,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创新协同,建设大湾区离岸创新中心,依托中非创新合作论坛,推动北斗、农业技术“走出去”。下一步,将聚焦重点产业突破,壮大集群规模能级,持续推动生命健康、北斗等优势产业扩容,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卡脖子”领域实施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武汉科创中心2.0建设,联动襄阳、宜昌形成省域创新“金三角”;持续推动国家高新区提质进位,深化与长株潭、南昌都市圈协同,打造长江中游技术创新共同体。
五、关于形成创新产业人才高地建议的工作进展
我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成效显著。一是培养体系优化。实施“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建立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推进新工科、新医科等“五新”学科建设及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实施“沃土”“脱颖”“英才”计划,建立学科超常学生早期培养机制,推行大中小学创新教育一体化,年组织万名高校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万人攻万项”行动。二是流动机制创新。建立“引才在高校、用才在企业、编制在高校、工作在产业”的灵活机制,推动高校青年教师赴企业实践并将服务实效纳入职称评聘;实施“百校联千企”行动,组织高校结对服务规上企业,依托楚天凤鸣科创天使基金开展“创投进高校、进实验室”活动,储备早期项目600余个。三是激励保障强化。设立全国首支人才股权激励基金,支持企业实施核心人才持股,创新推出“科技人才贷”,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优化收益分配比例,建立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清单。下一步,将从三方面推进工作:一是夯实源头供给。围绕国家战略和光电子、北斗等产业需求,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实施高校专利转化专项行动,推动人才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同步提升。二是深化产才融合。扩大人才校企双向流动覆盖范围,鼓励企业人才赴高校兼职授课;新建10家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强化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载体功能。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扩大人才股权激励基金规模,覆盖更多科技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推广“科技人才贷”,完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启动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培育计划,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改革,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湖北省科技厅
2025年7月30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