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50240号建议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1043145/2025-32704 | 分 类 | 科技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发文日期 | 2025-07-25 |
文 号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您提出的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50240号《关于整合县域内科研资源 提升县级科研能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建议中深刻剖析了当前湖北县域科研资源分散、科研能力薄弱等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整合科研资源、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建立精准帮扶机制等系列举措,对推动提升湖北县域科技创新能级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省直相关部门将县域科技创新作为“强县工程”的核心支撑,在科研资源整合、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上推出系列举措,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摸清家底,推进科研资源共享。省科技厅建立全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对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等资源进行普查,精准掌握全省科技资源存量及动态变化。创建“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全省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等各类资源信息汇集。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对企业使用共享科研仪器和服务给予30%的经费补贴,每年每家企业最高可申领20万元创新券,有效提高了县域企业获取科研资源的便利性,减少了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
(二)做实服务,加强创新人才引育。一是加强县域人才顶层设计。将县域人才发展纳入全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县域加快人才发展布局,大力培育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县域人才工作指导。聚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指导县域采取联合引才、“人才飞地”、柔性举措等引育留用各类人才。三是引导人才向县域流动。加大对县域人才支持力度,在省“楚天英才计划”中,单列“乡村振兴人才”项目,“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等项目单列县域指标,全力支持县域发展。统筹开展“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实施“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项目,近三年省级已累计选派4500余名人才,到县域和基层一线开展技术帮扶。
(三)突出重点,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在每年发布的省级科技项目指南中,专门设立了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区域创新发展等专项,鼓励县域单位牵头或参与申报。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对口帮扶。积极引导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与县域开展结对帮扶,通过产学研合作将先进技术和成果引入基层。实施“百校联百县”行动,组织高校科研团队对接服务县(市),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成果转化基地。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整合县域科研资源,提升县级科研能力。
一是深入推进科技资源统筹共享。省科技厅将持续完善全省科技资源调查机制,定期更新县域科研资源目录,建立动态管理的资源数据库。进一步提升“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功能,强化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考核激励,推动更多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向县域企业开放。加大科技创新券对县域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创新券申领兑付的便利性,引导企业更多使用共享资源开展研发。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县建设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整合县域内分散的检测、试验平台,实现仪器共用、成果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
二是创新县域科技人才引育机制。省科技厅将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扩大科技特派员选派规模,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对重点乡镇和特色产业的全覆盖。深入推进科技副总工作,引导更多高校院所专家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为县域产业集群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与组织、人社等部门的协同,指导县域按照做好人才服务保障有关要求,统筹做好人才住房、交通、医疗、子女入学、文化旅游等服务保障工作,优化人才服务体系,真心诚意帮助人才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让县域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三是加大对县域创新的支持和帮扶力度。省科技厅将在省级科技计划中持续加大对大悟县等革命老区的特色产业项目的支持,优化完善省、市、县三级科技项目联动机制。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帮扶行动,定期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对接活动,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继续实施乡村振兴科技专项,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展集中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7月25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