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湖北政府网 |邮箱|计划管理|工作后台 |自科基金验收入口 |登录|注册

省科技厅解读:《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

省科技厅解读:《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

2021-07-27 10:51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2月4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鄂政办发〔2021〕10号)(以下简称《战略规划》),对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现对《战略规划》出台背景、主要思路和重点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下简称大走廊),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次全会精神,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大势,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推进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促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省科技厅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起草了《战略规划》(送审稿),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

二、主要思路

一是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引领高质量发展。重点在武汉建设高能级创新承载区,在其他区域构建产业配套承接区,构建形成“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的科技产业空间布局,支撑“两个中心”建设,引领带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及全省高质量发展。

二是着力打造创新引擎,建设东湖科学城核心承载区。按照“区域聚焦、要素集聚”的要求,提出以东湖科学城为大走廊建设核心区,发挥其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湖北实验室为引领,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推动前沿产业技术研发转化,强化原始创新战略力量供给,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三是着力打造创新产业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面向武鄂黄黄咸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条特色产业带,规划建设若干创新与产业发展组团,承接东湖科学城创新资源与成果外溢,提升大走廊区域整体的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重点内容

《战略规划》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阐述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大走廊以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武汉“两个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先行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发展定位,力争到2025年,东湖科学城科技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走廊区域内R&D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到2035年,大走廊建成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东湖科学城建设成为全球创新高地。

第二部分提出发展空间布局。大走廊构建以东湖科学城为创新极核,以大走廊为创新产业联动轴,沿三条特色产业带串联若干特色发展组团的“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科技产业空间布局。“一核”为东湖科学城,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形成“一岛三板块”发展布局,强化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和新兴产业生成四大功能,打造大走廊核心动力源。“一轴”为创新发展联动轴,以东湖科学城为中心,串联武鄂黄黄咸城市主要功能板块和重要创新平台。“三带”为三条创新产业带,即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大健康产业带和智能产业带。“多组团”为若干特色功能组团,包括大光谷创新组团、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花湖机场临空组团、环大冶湖智造组团、黄冈特色产业组团、香城绿色产业组团。

第三部分明确重点任务。《战略规划》主要从构建高标准创新空间、建设高能级东湖科学城、打造高精尖特色产业带等多个方面进行部署。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打造“高水平”东湖科学城创新极核。聚焦创新策源,建设东湖科学城,以湖北实验室引领,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交叉前沿研究平台,推进“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构建原始创新战略力量,推动前沿产业技术研发转化,培养引进硬核科技企业,完善新兴产业育成机制,加快形成更多湖北优势、地方特色的独门绝技。

二是推进“跨区域”五城产业承接协同。坚持精准聚焦、协同互补、错位发展,突出武汉引领地位,发挥鄂黄黄咸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重点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国际一流的大健康产业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产业带,发展壮大各类特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强化“多要素”资源聚集。提升东湖科学城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度,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探索新型用地供地模式,加强数据开放共享与价值挖掘,加快多种要素聚集,提高科创资源配置效率。

四是推动“同城化”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省级统筹协调作用,推进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探索跨区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各地,孵化在武汉、壮大在各地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构建科学合理、协同高效的整体发展格局。

第四部分部署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协调、资金投入、政策协同、考核监督等方面全面推进落实。

编辑:蔡佳圆

责编:朱习芳

审核:姚  盼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