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解读:《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龙: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
欢迎参加湖北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其中“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十二大行动”。
今天,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有关情况。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有: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邵新宇先生;
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先生;
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女士;
湖北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刘艳红女士;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治田先生。
首先,请邵新宇先生介绍我省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工作举措。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邵新宇:
新闻媒体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注关心、宣传推介湖北科技发展的新闻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坚持“融入国家战略、锻造突出优势、引领产业发展、树立科创品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我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战略定位,把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作为“三高地、两基地”的首要任务进行部署。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对未来一个时期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级作出系统部署,分阶段明确全省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科创能级实现新跃升,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明显提高,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各层级人才梯队逐步健全,初步建成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到2035年,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下面,我重点就《实施意见》中“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有关问题作简要介绍。
“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作为支撑“四化同步”的第一行动,既有战略性、引领性的任务部署,也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工作举措。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科技教育要先行。为有效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集中资源、聚力突破(概括起来,就是4个“新”):
一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打造新格局。建立部省会商、省市协同、多方联动的领导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以光电子信息、大健康等为特色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以新材料、汽车、“双碳”为特色的襄阳汉江流域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以绿色化工、清洁能源为特色的宜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动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要着力推动新时代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动能,形成新特色,打造新引擎。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行动,既抓顶天立地的科技领军企业,又抓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科技企业成长梯度培育链条,推动高新区升级进位、高新产业扩规提档、高新企业提质增效。
二是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开辟新赛道。着眼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紧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重点围绕超高层闪存芯片、高端医学成像设备等32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做出真贡献,务求实效,宁缺毋滥。同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我们将实施湖北省基础研究规划(2022-2030年),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优势学科基础研究能力。强化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推进9家湖北实验室高效运行,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力争在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中取得更大突破。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布局,打造一批国家科学重器和战略科技力量。
三是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营造新生态。我们倡导“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搭建一体式、全链条服务平台,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组建行业创新联合体,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体系化、任务型技术攻关。以车规级芯片等研发攻关为牵引,推进“光谷”“车谷”“网谷”三谷融合发展,形成合力。推动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更好协同,统筹、集成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等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核心区、应用先导区、产业集聚区。补齐短板,完善科创金融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成立100亿元规模的楚天凤鸣科创天使基金,助力跑赢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建好用好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部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加强中试基地和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布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四是强化教育人才支撑,探索新机制。教育、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先,按照“夯实基础、构筑高地、打造高峰、擦亮明珠”的思路,强化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布局,支持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启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职院校提质升级行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才是根本,我们将聚焦战略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楚天英才”计划,布局建设区域人才中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育才、引才、用才新模式,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推进高质量人才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面向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人才创新服务中心,畅通人才跨体制、跨行业、跨地域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展开放创新视野,加强国际科技、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同时,注重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办好以“科普+”为主线的国家级“东湖论坛”。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实施意见》部署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强化任务落实,主动担当作为,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加快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龙: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湖北广电融媒体中心记者:《实施意见》在“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部分,强调了几个重要的区域“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襄阳”“宜昌”,请问这几个区域创新布局是怎样的总体考虑和发展定位?各自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哪些?这几个重点区域在全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
《实施意见》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放在“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的首位,提出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襄阳汉江流域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宜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等几个重点区域,包含了打造创新极核、带动全省创新、探索跨区域联动创新三层意图,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全面布局。
具体来看,打造创新极核,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武汉创新策源能力。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唯一国家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在湖北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和研发机构,集聚世界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内陆开放融合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高地,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在光通信、生物育种等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策源地,形成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大健康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引领中部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科技力量。
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大创新产业带,形成“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科技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武鄂黄黄咸“一体化”创新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整体增强武汉都市圈主体功能。襄阳、宜昌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新材料、汽车和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通过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创新引领功能,形成区域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其中,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极、襄阳都市圈汽车产业创新引领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双碳”科技创新应用先行区和全省“北部阵列”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创新升级示范区、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创新应用样板区、宜荆荆都市圈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和全省“南部列阵”产业创新策源地。
上述几个重点区域,作为全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等诸多领域,率先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积极探索省内跨区域和跨省域的协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联动,积极加强汉江流域、长江中上游流域联动,共同支撑打造引领中部、辐射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格局。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央广网记者:《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请问人社部门如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湖北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刘艳红: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社部门致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开展以下工作:
一、着力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目标导向,创新招才引智机制。一是健全市场化引才机制。聚焦五大优势产业发展,建设高质量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按照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对标全国一流,发展高端猎头服务产业,搭建市场化、专业化引才平台。二是完善政策性引才机制。支持高校院所通过设置创新岗位、特设岗位、流动岗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指导用人单位采取“一校一策”“一人一议”等灵活方式,考核引进高端人才。帮助湖北实验室采取超常规措施,解决用人需求。三是强化项目化引才机制。重点实施“才聚荆楚”、“博聚楚天”和“技兴荆楚”三大工程,大规模留住引进大学生人才、博士后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二、着力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引导科技人才潜心研究、专注创新。一是实行分类评价。对不同的人才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二是扩大自主评价。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面下放高校院所的自主评审权的基础上,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更好服务“三高地、两基地”建设和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三是开展特殊评价。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直接评定高级职称;对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才,组织“特殊评审”,打破资历和台阶限制,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三、着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加大人才激励力度。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工资政策。对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放宽绩效工资总量调控,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对科研人员,在绩效工资、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鼓励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制和协议工资,提供更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二是实施更加科学的专家制度。立足战略人才,选拔省特级专家;立足领军人才,选拔省突专家;立足拔尖人才,选拔省贴专家,激活专家资源,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三是实施更有力度的表彰项目。将专项表彰和及时表彰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力度,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着力健全人才服务机制
用心用情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大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一是优化一卡通服务。聚焦人才生产生活和创新创业,进一步整合相关部门的人才服务事项,拓展“楚才卡”服务功能,提升“楚才卡”服务质效。二是深化基层行服务。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活动、揭榜领题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强化成果转化服务。加强省市县联动,提档升级对接平台,办好湖北专家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举办博士后优秀科研成果推介,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刚才邵新宇副省长介绍,要加快推进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请问,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工作措施?
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
谢谢您的提问。加快推进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巩固发展我省科教优势,优化湖北高等教育布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2022年12月,省政府召开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措施》。在建设目标上,确定11所高校11个学科为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其中,4个重点建设学科、7个培育建设学科。力争到2025年至少2所省属高校学科能够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在建设机制上,建立“四项机制”,即:一流学科建设动态调整机制、议事协调机制、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在鄂部属高校与建设高校对口支持机制,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在建设任务上,强调“四个加快”,即: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加快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在投入保障上,省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同时,设立10亿元的一流学科建设专项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建设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省教育厅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加快推动省政府工作部署的落地落实,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教育贡献。
一是聚焦聚力攻坚重点。人才、平台、成果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核心指标。省教育厅将指导学校把准攻坚方向,找目标,找差距,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国家级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采取超常规措施,靶向发力,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推动建设学科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加强督导督查。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各建设高校,逐校编制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并按照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配资源、以绩效给奖补的原则,在平台建设、奖项评选、资源投入等方面,对学科建设加强督导激励。省教育厅将结合主题教育工作,督查督导各建设高校工作实效,看进度、督作风,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压实建设高校主体责任。
三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省教育厅将指导建设学科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和我省优势产业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领域,以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和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培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
四是落实对口支持工作机制。省教育厅将加强在鄂部属高校对口支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指导各有关高校落实对口支持工作计划,切实发挥好部属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示范带动作用。
中外新闻社记者:请问,在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方面,我省如何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撑作用?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治田:
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就在今天上午,国家二十四个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就是“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有力支持全面创新”,这充分表明了知识产权在激励创新、服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省知识产权局以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支撑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我省获国务院首次知识产权工作督查激励,在中央对省委、省政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中,2021、2022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优秀等次,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一批“湖北探索”“湖北经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司法部等在全国推广。为更好支撑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下一步,我局将着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效能提升专项行动,更好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一是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性地方立法,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法治化水平,更好激励创新创造,推动出台《湖北省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条例》,加快形成我省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二是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制环境。高标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北省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等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政策措施,服务知识产权强省、科技强省建设。
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能,会同成员单位研究制定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三年推进计划,提升工作合力。二是加强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推进落实长江中游三省、十二省市以及武汉、襄阳、宜昌都市圈等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协议,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合作的工作格局。三是优化跨部门知识产权保护衔接。深化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加强协同保护力度。
三、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加强对数字经济、网络市场、重要展会等领域行政保护力度,持续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二是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武汉争创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助力武汉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优势产业、高新园区、科创企业等为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建设,力争到今年底建成100家以上省级工作站和300家以上市州各级工作站,打通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最后一公里”。三是提升重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平台服务能力。加快湖北省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面向我省生物医药和新材料领域开展快速协同保护。加强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功能建设,积极争取布局宜昌、襄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进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湖北分中心、武汉分中心和湖北省海外维权援助中心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提高海外纠纷应对能力,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撑腰”、为产业企业“护航”、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实施意见》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如“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基础学科应用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请问这些平台在创新体系中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我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现状是怎样的?下一步有哪些重大战略部署?
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为湖北推动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我省层面看,一是创建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相关实验室加快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基地步伐。二是在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中“开局精彩”。我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预计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结束后,我省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有增不减。三是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深入推进”。各实验室不断加大人才引用力度,聚集各类人才1600人左右;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取得一批国内首创或国际先进的重大科技成果;东湖、九峰山、隆中、三峡等实验室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有力支撑所在行业和地区高质量发展。四是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快布局”。已建设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4家,覆盖了光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优势基础学科。五是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已获批建设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国家数字建造等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同时,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优势和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15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实施意见》要求,从以下方面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围绕国家和湖北重大战略需求,各级实验室按照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的思路,凝练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研究方向,努力产出战略性、关键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在优势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和基地。谋划布局若干个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积极谋划与湖南、江西共同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优势产业合作创新。
二是推动实体化运行取得实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布局,争当科技创新“主力军”,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果应用转化等各个方面展现更大作为。坚持需求导向与自由探索有机结合,既突出科学前沿,又强化应用牵引,聚焦主攻方向发力,加快产出更多高质量原创成果,在优势领域争当科技创新引领者,打造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科技创新平台。立足高质量科研需要,加快引进一批高水平科研队伍,在人才高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强化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理顺各平台和建设依托单位关系,明晰各单位利益权责,建立既独立运行,又开放共享、协作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引用和激励制度,建立科学合理、适度竞争、相对独立的评价激励机制,做好科研人才的服务保障,不断增强各平台核心竞争力。创新科研任务设置和管理方式,加快形成重大任务牵引、有组织科研的良好布局,代表湖北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制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形成开放创新生态。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新社记者:教育部刚刚公布了2022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我省高校专业也有一些调整。请问省教育厅如何紧盯湖北产业政策,及时调整我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提高人才支撑能力?
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
谢谢您的提问。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关于我省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工作,我们的总体考虑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的有关部署,进一步统筹我省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规划,力争通过两到三年努力,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本科专业,淘汰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特色学院,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专业集群,使我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更加完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服务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我们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和高校专业设置实际情况,结合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周期,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修订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适度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加强新设专业与现有相关专业和专业群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建设格局。
二是加强建设基础学科专业。引导高校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完善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稳定投入机制,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创新发展服务重点产业学科专业。服务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和五大优势产业相关领域,引导高校新设专业和升级改造一批传统专业,增强应用学科专业响应市场需求能力,打造优势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构建“基础+应用”复合培养体系,培养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的高水平、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四是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探索建立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发展引导机制,推动跨学科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深化新工科建设,发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专业,推进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新医科建设,布局建设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等领域紧缺专业,推进医科与理、工、文科深度交叉融合。深化新农科建设,支持增设种业、农林智能装备、食品营养等领域紧缺专业,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交叉融合。深化新文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科专业、文科与理工农医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
五是建立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对重点企业、行业、产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和分析,强化就业导向和招生计划调控作用,结合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就业反馈、人才使用评价建立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第一志愿报考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转专业率、校内专业评估情况等,健全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我省人社部门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湖北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刘艳红:
谢谢您的提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社部门在加强政策供给、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环境的同时,聚焦创新创业,实施三大工程,汇聚人才第一资源,为先行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一、实施“博聚楚天”工程,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将博士后群体作为战略性人才资源,推动政策迭代、待遇加码、服务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一是扩大博士后聚集规模。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要学科、优势产业,扩大博士后设站规模、扩大博士后进站规模、扩大博士后留鄂规模,超额实现博士后倍增计划。二是打造全链条资助体系。大幅增加资金投入,实施东湖博士后计划,遴选资助一批优秀博士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实施博士后创新岗位计划,择优资助在站优秀博士后从事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实施博士后跟踪培养计划,择优资助取得重大成果和富有潜力的优秀博士后留鄂从事科研工作。三是开展“五共活动”。常态化开展“共襄荆彩”博士后揭榜领题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共创荆彩”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共建荆彩”博士后服务团基层行活动,每半年开展一次“共筑荆彩”博士后引才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共话荆彩”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博士后制度的竞争力、影响力,汇聚更多博士后人才为湖北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二、实施“才聚荆楚”工程,壮大基础人才队伍
以实施“才聚荆楚”工程为引领,完善政策体系,开展系列行动,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规模。一是在政策支持上持续发力。加大吸纳就业、社保补贴、创业扶持力度,对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毕业生,给企业和毕业生同时发放就业补贴,进一步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加大贴息力度。二是在优化服务上精准发力。持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密集组织“职引未来”系列招聘活动,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帮扶,促进供需更加精准匹配。三是在激活提效上全程发力。着力增强求职大赛吸引力,提升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辐射力,提高“创业湖北”系列赛事影响力,激发更多创新创业热情,为湖北构建先行区厚植人才优势。
三、实施“技兴荆楚”工程,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关部署,深入实施“技兴荆楚”工程,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一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围绕“三高地、两基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聚焦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发展,整合培训资源,加大补贴力度,做到应培尽培。加强和改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二是加大技能人才激励力度。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表彰活动,鼓励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加快推行“新八级工”等级序列,支持重点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打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与职称贯通通道,加大“湖北工匠”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力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大竞赛选才力度。着力构建以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为引领,“湖北工匠杯”省级技能大赛为主体,省、市、县层层开展的技能竞赛体系,发挥技能竞赛引领作用,让更多优秀技能人才通过竞赛脱颖而出。
谢谢!
湖北日报记者: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就是要通过营造全要素良好创新生态,产生、吸引和积聚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请问省知识产权局在激发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如何发挥职能作用?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治田:
谢谢您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就是为了打造经济新增长极,壮大产业发展能级,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我们只有以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强化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实现双向赋能,方能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近年来,省知识产权局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产业创新力、环境吸引力、品牌影响力等“四力”为目标,广泛开展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通过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助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有力促进社会将创新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止去年底,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16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7.67件,位居中部第1,全国第7。PCT国际专利申请连续五年过千件,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省专利转让许可24341次,同比增长29.67%,知识产权质押融资75.3亿元,同比增长50.1%,惠及近千家企业。斗鱼等一大批中小微企业也从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中获得了市场竞争的能量,成长为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市场“尖兵”。
下一步围绕科创高地建设,我们将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聚合力强化布局。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大优势产业和“51020”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一批“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多元参与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加强优势产业高价值专利前瞻性布局,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创新平台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
二是明方向精准赋能。建设国家和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将专利信息与经济、重点产业等信息进行全景式融合分析,呈现创新图景,绘制创新地图。组织“知海领航”专利导航成果系列发布活动,促进知识产权与科技、发改、经信等部门协同,让专利导航更好融入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更好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创新决策和市场主体创新活动。
三是优服务激发活力。一方面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深化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行动,推动高校院所赋权改革和重点产业运营中心建设,广泛开展专利供需对接活动,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用好“知慧桥”专利转化服务平台,面向上市后备企业和“专精特新”等企业提供“找技术、找服务、找机构、找人才、找资金”等多维度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供给。出台知识产权助力稳经济促增长相关政策,降低企业技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上线湖北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知好办”知识产权政务服务品牌,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的满意度、获得感。
四是提能力夯基固本。全面推开“百县万企”知识产权大培训活动,重点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及后备企业等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依托重点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力量及品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打造知识产权领域的高端智库和外脑。强化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谢谢!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龙:
谢谢各位发布人,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统筹:梁唯雅
责编:华纯皓
审核:肖诗荣
附件: